“匠心筑梦、技能报国!”当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工巧匠”班新生的口号响彻实训车间,卫硕、郭骐瑞两位准毕业生正带着省级技能大赛奖牌走下展示台,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该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匠人传匠技、以匠心铸匠魂” 育人实践的生动注脚。
跨越山海的匠心之约
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郭骐瑞,第一次摸到工业机器人的操作面板时,指尖还带着牧区少年的青涩;徐州小伙卫硕在入学登记表“职业理想” 一栏写下“当大国工匠”时,尚不知这条路要跨越多少重技术关卡。这对南北少年未曾想到,会在江苏淮安这座运河畔的城市,遇见改变人生轨迹的“匠心磁场”。
大二那年,随着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揭牌,“工巧匠培训计划”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的职业前路。当企业导师带着真实的智能设备调试项目走进课堂,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设备开始启动,两个年轻人在“设备安装-故障排查-工艺优化”的循环中找到了共鸣。“第一次独立完成伺服电机校准那天,我在实训楼待到凌晨三点,看着设备屏幕上跳动的精准参数,突然懂了什么叫‘匠心’。”卫硕摩挲着国家级金砖大赛获奖证书感慨道。
实训台上的成长哲学
在产业学院的训练场所,挂着一幅特殊的“成长坐标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技能等级,每一个红点都标注着学生参与过的真实项目。郭骐瑞的坐标轨迹尤为醒目——从大二时在企业技师指导下完成首台工业网络智能设备调试,到大三参与设计保健品管灌装智能生产系统,他的成长曲线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真正的工匠精神,藏在0.01毫米的误差里。”产业学院导师王文乐老师的这句话,成为学生们的实训箴言。为解决当前调试设备节拍不均的难题,他们两个连续两周蹲守实训场所,早到晚归不断调试,最终通过优化PLC程序将生产效率提升17%。这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战课”,让他们早早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当同龄人还在背诵理论公式时,他们已经能像成熟工程师般用数据说话。
技能报国的青春答卷
在产业学院荣誉墙上,“国家奖学金”“行业赛一等奖”“国际金砖大赛”的奖牌与企业感谢信交相辉映。郭骐瑞的父母从内蒙古赶来参加颁奖典礼时,握着导师的手非常激动:“过去他总说‘智能制造’,是啥我们不懂,现在看他在车间画图纸的样子,像个真正的‘大国工匠’!”
距离毕业还有60天,这对“匠心兄弟”已分别收到恒亦达智能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的研发岗聘书。当其他同学还在投递简历时,他们正在参与企业的“智能分拣系统迭代升级”项目——这是产业学院为优秀毕业生定制的“毕业答卷”。
产教融合的匠心生态
在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构建的“三维匠心培育体系”正在改写职业教育的育人逻辑:课堂连接车间,让技能训练对接生产实际;企业导师入驻校园,让工匠精神可触可感;“项目制”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站在产业前沿。
从草原到运河,从课堂到车间,卫硕和郭骐瑞的故事,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匠心育人”的缩影。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走向产业一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青春力量。这或许就是职业教育的真谛:以匠心铸魂,让每个怀揣技能报国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