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8】理论文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来源: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作者:发布时间:2022-06-27浏览次数:782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青年  2022-02-16 作者:郑水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脱节,影响着育人质量的提升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是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一段时间内,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所缺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常常有脱节现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的责任也没有覆盖到全体教师。

要真正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夯实课程思政这一重要渠道。

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做到危难时刻敢于冲上去,勇于攻克卡脖子问题

以政治认同为首要,助力当代大学生长志气、树理想。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重点。通过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当代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明晰正确的政治方向。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从而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拔节孕穗期为当代大学生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

以价值引导为重点,助力当代大学生长骨气、强意志。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做到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危难时刻敢于冲上去,勇于攻克卡脖子问题,将中国繁荣发展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担在自己肩上。

以创新培养为核心,助力当代大学生长底气、增本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中国青年的底气之源。课程思政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赋予其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品质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在接续创业奋斗、为人民服务中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底气信心。

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进一步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也是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把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有效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工作体系,让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助力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围绕“谁来教”,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充分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专业课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融合;积极把课程思政专题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师德师风培训等,探索课程思政集体教研;不断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地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集体在线备课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让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思政工作经验的思政课教师赋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围绕“教什么”,充分挖掘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只有深入梳理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相互映射、融合、扩散,既凸显知识性、又彰显价值性,才能达到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育人效果。一是要注重思政元素安排的融洽度,提防专业课程的“泛思政化”,否则大水漫灌般地把理想、信仰等内容添加到专业课堂中,反而容易引起青年的抵触。二是要注重思政元素嵌入的适时性,在课堂讲授、互动研讨、社会实践、作业考核等不同环节寻找契合点,科学安排和投放思政元素。三是要注重思政讲授的亲和力,可以多采取互动、讨论、探究、案例、游戏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情理贯通、学理兼备,不断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围绕怎么教,始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隐性是课程思政的显著特征。与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是要把思政元素寓于专业知识中,而非生硬嵌入;课程思政更注重不着痕迹地融入,而非简单陈述;课程思政追求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非强行灌输。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一方面,要大力构建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在课堂教学使用的专业知识话语体系、通识课程话语体系、思政课话语体系之上,探索优化课堂叙事的讲述方式,打破不同学科之间、专业与思政之间的堵塞,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整合运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推动形成课程教师为支撑、辅导员及教辅人员为补充的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对于先进工作者在职称评聘、进修交流、评奖评优等方面适当倾斜,从而激活和凝聚创新发展的动力,打造大思政育人平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